浅谈透视学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运用
山水大师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绘画也在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但要保留古代绘画中的艺术哲学和美学理念,挖掘中国传统绘画中原有的“透视”,将发展的解剖透视学在传统绘画中应用和融合。
1 我国传统绘画透视观的形成
德国的阿道夫.希尔德布兰德在其《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指出“图画艺术本是空间的艺术,图画的表现具有唤起空间观念的目的,而且是专门通过艺术家展现的各种因素实现的。”[3]绘画是对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和人类内心世界景象的直接或间接的再现和表现。是艺术家们传递自身情感的媒介,是绘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1 我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观。我国古代的绘画中没有对透视明确的论述,中国人强调的宇宙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主客相依,在思维方式上追求整体性和形象化,所以,在透视上没有中心和焦点,中国传统的绘画强调远近、上下、左右等的位置移动的物像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中国传统绘画中特有的空间组合形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散点透视。北宋画家郭煕在《林泉髙致集》中就提出对动点透视描述比较形象生动的“三远法”一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至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重叠,平远之势冲融。”[4]在中国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空间透视方法。
1.2 我国传统绘画的时空观。宇宙万物存在时间和空间两种形式相互依存。空间物体存在的客观形式具有广延性,时间具有事物存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画”作为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是由空间和时间共同组成的存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山水和花鸟画,观察的角度不是同时空的,可谓是步移景异。在时空上,不同于西方绘画将事物静止在某一时间点上,我国传统绘画在时间上是流动的。
1.3 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5]古代画匠认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他们表现的事主观意象与客观的自然景象渗透在一起,在空间中理解时空的观念,使得观看画作的人如自历经于此,有着万物皆与我的感受。可知,人、时间和空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身心体悟,主管的进行空间的布置和调度位置的意境空间。
2 透视学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发展
开始对透视学的认识来自清代年希尧出版的首本透视学专著《视学》,开启了我国对于西方这一科学法则的研究。在五四运动时期,追求“民族,科学”,许多留学海外的学子将透视学的基础教学引进中国的美术课堂。
对我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徐悲鸿,他早1919年留学巴黎,学习西方的油画和素描等西方画中,观摩学习西方美术,在其留学期间,西方的透视学对他的影响颇深。回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他擅长画人物、动物和鸟,崇尚写实,强调中国画的改革,在作画方面主张光线和造型,讲求透视技法,并且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
透视学这科学的造型理论在渐渐的被我国的传统绘画接纳吸收,在运用过程中恰当的取舍,在“写实”的视觉感受中兼顾“写意”的情感所在,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在古代艺术哲学和现代艺术的科学性中交融渗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3 透视学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运用
3.1 透视学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运用。现在很多国画大师在进行人物画创作时,除了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在绘画中借鉴西方的科学透视。不仅一改明清人物画守旧的造型方法,还在绘画时注意线条造型的应用,在人物画的各个题材中运用西方绘画的造型空间。
现代艺术家们的人物画作品不仅拥有中华民族的情怀和趣味,将意境与抒情融合为一体,又将透视学融汇在其中,成为中国画不可缺少的造型语言。
3.2 透视学在中国传统建筑绘画的运用。房屋建筑早我国传统绘画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其中大多采用“界画”的描绘手法,在作图时,古代画工执界笔直尺,在比例上符合事物的实际比例,在透视中属于平行投影法,现在的建筑绘画中中仍然有利用这透视法。我国传统绘画中建筑绘画出来轴测法还采用焦点透视法,展现了我国的建筑的宏大优美。
3.3 透视学在中国传统家具绘画的运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家具也采用“轴侧图”的画法,这些家具或物品均以与地面四十五度或三十度的斜俯透视,呈现出近小远大的视觉效。在这一视觉空间中,追求的是聚合紧凑,所产生的韵律美和眼睛适应性的统一。[7]对于物像的结构,注重的是布置上的内在张力,是人与物更好的统一。这种与焦点透视“近大远小”的“反透视法”,虽然略显稚拙,但不乏趣味,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绘画对于画作形象整体性的把控,体现了我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审美观念。
文章来源:《解剖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jpkxjz.cn/qikandaodu/2020/1013/375.html
上一篇:右半结肠毗邻层面的应用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
下一篇:对话《我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