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理论”:美术教育现代形态之研究
一、当前美术技法理论教材分析 目前各院校使用较多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技法理论》(1989年首版,2007年已是第三版)。该教材内容由“透视”和“解剖”两部分构成,它们实际上是20世纪后期学习前苏联写实美术过程中出现的两门“艺术—科学”交叉课,其来源则是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和绘画理论。同类教材还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1年版《美术技法理论》,增加了“构图”,而主体依然是透视和解剖。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此类教材可谓层不出穷,但这种以透视、解剖、构图为格局的理论体系却没有改变。虽然透视、解剖和美术相关,但它们和美术技法的主体内容(如造型、色彩、明暗、材料及画面结构等等)关系并不大,对技法并没有进行定义和阐释,称之为“技法理论”是很不恰当的。更严重的问题是,透视和解剖只能对写实造型有用,但自从西方艺术在19世纪发展到现代主义,写实不写实已经不是艺术的关键;现当代艺术家甚至把透视法和解剖学看成是艺术表现的障碍和限制,有意识地打破和放弃这种法则,从而获得更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实际上,即使在写实美术领域,透视和解剖也只是一种很小的辅助手段,很多优秀的写实艺术是不服从透视法和解剖学的。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发现,透视和解剖不仅不能解释现当代美术,也不能解释中国画、民间美术、原始美术、各种民族美术等等,更无益于当代艺术教育强调个性化、创造力培养的宗旨。 上述质疑随着当代艺术界和艺术教育的多元化越来越强烈,然而,由于技法理论研究滞后,艺术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一直没有改变。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专业院校招考、美术师资招考在“技法理论”科目主要还是透视和解剖。专业教学更是如此,一方面,艺术院校美术实践教育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国、油、版、雕,新的艺术类型如综合绘画、实验艺术、动画和多媒体艺术等等相继出现,开放的艺术形式如抽象、表现、装置、观念艺术等等不断涌现,美术教学急迫需要新型、系统的技法理论支持;另一方面,现有技法理论教材陈旧不堪,其内容和当代艺术实践风马牛不相及,一门本应该关系重大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形同鸡肋。 二、国内外技法理论研究状况 在学术界艺术理论研究的繁荣局面中,技法理论研究薄弱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近20年来,国内艺术史论研究越来越繁荣,各大院校纷纷设立艺术史论方向或专业,美术史和美术理论都出现了一批比较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和教材。专门性的研究也陆续出现,比如,色彩学、美术心理学、西方艺术哲学和中国绘画美学等等都逐渐形成专门研究领域。可是,这些研究成果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们与艺术实践普遍离的较远。理论界很少介入到美术实践;介入最多的是美术批评,然而,国内美术批评的主要方向是对美术思想、观念、接受及意义的批评,对艺术创作技法研究并不多。真正讨论创作的多为艺术家本人,近年来有不少艺术家撰写专门的技法书或者创作感想,但这些文本的内容和写作方式是十分散漫的、不成体系的。 对美术技法理论研究比较多的是西方理论界。西方并没有“技法理论”这个概念,但不少西方美术理论著作都较多地涉及到了对技法的具体阐释和研究。比如,早期罗杰·弗莱对后印象派绘画的研究,当代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对画面形式的研究,John Gage在著作《色彩和意义》中对色彩的系统研究都是如此。近年来海外学者如高居翰、方闻、徐小虎等等对中国画的研究也大大涉及到了技法层面。这些研究对技法理论体系构建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直接研究技法理论的著作可见于西方美术教育相关教材。比较代表性的是当前已经翻译成中文的美国Donald Herberholz和BarbaraHerberholz编撰的《美国初等教育:美国教师培训教材》,该教材从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材料、技巧、形式的诸多问题,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普适性。不过,由于针对的是美术教师培训,内容较为宽泛,系统性和深度都不足,与我们需要的技法理论还有很大距离。西方有些现当代艺术家同时具有很好的理论素养,所撰写著作多涉及技法理论,如康定斯基的《点线面》和《艺术中的精神》就是一例。中国当代艺术院校比较重视技法教材的建设,相继出版了各种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综绘和材料等等教材,在对各种技法的讲述中也不乏理论性的阐释,或者进行历史回溯,或者进行审美分析,这些对当前的技法理论研究都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三、构建新型美术技法理论的意义和特征 正是在上面的现状和理论研究背景下,笔者认为,应当对美术技法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努力构建一种适应当代美术教育需要的新型美术技法理论体系。技法理论是当前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美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一个关键纽带。美术理论和艺术创作实践关系密切,理论更新必然会对美术创作产生积极的推动力。 新的美术技法理论有如下特点。一是新。必须关注当代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特点,采用新概念,表达新观念,解决新问题。二是普适。本理论不能仅仅局限于写实艺术,还要能够适用于和解释抽象艺术、表现艺术、民族艺术和民间艺术等等。三是开放性。当代艺术是无限开放的,比如,观念、装置、多媒体等等就打破了架上绘画的固有格局,新材料和新技法不断涌现。因此,本技法理论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关注和涵盖各种新鲜的艺术形态。四是系统性。过去的技法理论或者片面,或者零散,不成系统。本课题试图构建一种相对更加有逻辑性的技法理论体系,从而促进创作技法研究真正提高到理论的层面。 四、新型美术技法理论的知识体系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技法理论的基本特点是要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新型的美术技法理论一方面要包容传统的技法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涵盖当代各种艺术实践经验,因此它必然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它所采用的概念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初步研究,新型的美术技法理论应该呈现为下面的知识体系: (一)造型理论。主要针对形象塑造,是技法理论的基点和基础。传统的艺用解剖学可以归入此理论,但本课题造型理论涵盖的内容更宽,平面造型、动画造型、抽象造型、意象造型、民间美术造型等等均应得到阐述,和造型相关的点线面、光影、转折、构形、造型形式美及造型时代性等等观念都将涉及。 (二)图像结构理论。突破造型的封闭性,转向画面或图像本体,以图像结构创造及其表现力发挥为关注对象。主要涉及的是在艺术活动的特定空间(如画面)中视觉元素安置布列的问题,它涵盖了传统的构图理论,但扩展到三维空间,并且以“结构”“解构”“重构”等概念为逻辑线索,力争借用当代哲学概念阐释美术技法问题。 (三)色彩理论。涉及视觉艺术的明暗、色彩、色调问题,目前已经有比较多的研究成果,新型技法理论应根据美术教学之需重新整合,系统梳理光色理论、色彩视觉审美理论、色彩心理理论、色彩结构类型及色彩表现力等理论,建立各种美术形式、媒材和风格接轨的色彩理论。 (四)空间理论。突破图像或画面的实体性,关注空间的虚空、流动和无限。它研究美术作品和创作存在的本质形式,是造型和结构理论的对立面,是对视觉艺术虚空的把握,也是当代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该理论包含了传统透视理论,但其外延大大扩展了,涉及到了气氛、意境、层次、虚实、超现实与梦幻等等各种概念和观念。 (五)材料理论。是在当地艺术媒介扩展中出现的理论,包含了传统的色料画材之学,专题探究材料审美、材料技法、材料语言、媒介拓展和材料类型(自然媒材和人工媒材)等等内容。材料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艺术观念,大大解放艺术形式的创造力。 (六)图式和风格理论。借用传统概念,涉及的是美术创作的个性化和程式化问题,是从整体上对创作过程的把握,本理论有助于美术技法教学建立更加确定性的目标和评价体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和判断力。 综上所述,六个方面大致构成了新型美术技法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们是对我国当代高等美术教育从传统形态的国、油、版、雕,到最新的实验艺术、综合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等多个方向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总结。我们认识到,新的技法理论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造型观念、图像结构观念、空间观念、色彩观念、材料观念、风格和图式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美术实践从形象塑造——到画面营建——到最终获得艺术表现力的过程,它们之间是有内在的逻辑性和体系性的。 五、几点思考 构建新型美术技法理论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作为“技法”和“理论”的桥梁,这种研究和一般性的理论研究有所不同。在六大内容形成的概念构架中,新型美术技法理论首先要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当代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实践,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阐释清楚的技法理论体系。技法理论和别的艺术理论不同,它是和美术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理论,因而它的理论体系应该体现美术创作的一般特点。本理论的造型、图像结构、色彩、空间、材料和风格等等,都是艺术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与美术技法息息相关的概念。本课题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核心概念用一种艺术思维逻辑串联起来,并借用艺术学、心里学、美学和哲学方面的相关理论阐释之,这就是本研究的重点。当然,该理论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建构,而是要把理论落脚到实践,为美术技法活动服务,因此研究中要采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把技法理论变成艺术实践的有利工具。 那么,如何在理论和技法之间建立最清晰、有效的联系?从概念上,技法和理论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技法本身是活跃的、偶然的、变动不居的,在时代发展中它处于不断的创新中,而理论则意味着体系化、理性化、条理化甚至固化。因此,建立一种相对确定的技法理论体系是有难度的。再者,艺术实践类型和风格极其复杂,也很难用某一种体系或概念系统涵盖之。实际上,这不仅是本研究的难点,而且也是美术实践中一直存在的难点,无论大学美术教学还是职业美术创作,人们都希望有一种理论体系为美术技法实践提供阐释和方向的引导,而这恰恰是美术创作的核心内容。 总而言之,本文提出“新型技法理论”的概念和研究思路,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从一个艺术理论研究者的角度关注和介入当代的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笔者认为,这场改革的目的是:如何改变陈旧的美术理念和技法实践,以适应当今新时代下艺术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无疑,新型技法理论构建的基础要基于艺术观念的更新,这既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分析和整合,也需要艺术家的探究和创造。
文章来源:《解剖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jpkxjz.cn/qikandaodu/2020/1013/381.html
上一篇:古希腊时期解剖与摹仿、美的关系
下一篇: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