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以村落解剖麻雀,调查少数民族媒介接触的
由广西大学邢永川、郑燕婷、甘丞颐合写的《壮族村落居民媒介接触现状调查——以广西象州县白石村、隆安县浪湾屯为例》(载《文化与传播》2016年10月第5卷第5期)是一篇具有显著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调查报告。
首先,视角新颖。当前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传媒的调查报告及少数民族媒介素养研究著述比较多。这些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大多都是以省市(自治区)甚至从全国的视角,至少以自治州为调研对象,而以村落解剖麻雀,进行少数民族媒介接触现状调查的并不多见。而广西大学邢永川副教授等3人的调研成果就特别引人注目。
作者确定调研的对象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白石村和隆安县浪湾屯,是两个具有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
白石村距县城8.5公里,85户,417人,除外出打工者,全村370人。壮族占绝大多数(94.4%)。优越的气候条件,使水稻、桑蚕、甘蔗成为该村三大支柱产业。“江南才子”“两粤宗师”郑小谷的故居坐落在这里,该村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2年白石村被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又被评为“清洁示范村”。
浪湾屯有1500多人。地面积广大,地势平坦肥沃,旱地较少,以种植木薯等经济作物为主,与浪湾华侨聚集区相邻,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也有到附近工厂做工的,工人数量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逐年增加。
确定这两个在当地经济比较发达,相对繁荣的村落作为调研对象,其意义在于对居民媒介接触调查的可信度较高,调查结果具有使用价值。
其次,调研的方法得当。作者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当地居民促膝谈心,深入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壮族居民聚集区的影响及效果。为保证第一手材料的精确,又以问卷调查作为补充。作者以抓铁留痕的毅力,认真践行我党一贯倡导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史学研究重在当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
第三,作者的结论及其建议,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对于如何发展民族地区的大众媒介,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可参考采纳的意见。
这一调研是基于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这一特定范围开展的,重点在于通过调查少数民族村落的媒介接触现状来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在其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以适当的调研方法,从媒介拥有量、媒介使用行为、媒介接触率等基本统计着手,分析壮族聚居村落的媒介接触现状,探讨媒介传播对村民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作者的思考。比如,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作者发现,这两个村庄电视机的普及率很高(一个100%,一个98%)。浪湾屯50%以上的村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一两个小时。电视是居民最重要的媒介,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服务,最主要的是为受众提供休闲娱乐。作者在问卷中发现,居民把娱乐类节目(包括电视剧)作为消遣打发时间的首选,排在第一位(37.3%),新闻类排在第二(21%)、其他类(19.9%)、经济类(13.2%)、科教类(8.6%)。
虽然电视早已被少数民族村民接受和认可,但因受传统农业文化和教育程度的制约,严重影响村民使用媒介的能力。村民看电视主要是娱乐消遣,对电视媒介的信赖程度偏低。据作者统计,大部分村民不相信的占36%,全部相信的仅占12%。另外,由于只有少数老年人会说壮语,认识壮文的寥寥无几。因此,“壮语新闻”基本无人问津。
而新媒体少数民族村落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手机的使用较为普遍,几乎人手一机,但使用智能手机的较少。手机的使用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带动了经济发展。
电脑的使用,对于村民来说,主要是充当娱乐和交流的新型工具。年青人接受新事物快,凡有青少年的家庭都有电脑,到2014年白石村的拥有率达到23%,光纤已进入村庄。真正能够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与经济挂钩的很少。
但是从调查中同样发现,少数民族村民在与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的接触中,他们的认知和使用状况已有变化。首先,成为村民选择消费品的重要参考,开阔了眼界,成为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利用手机联络客户,发展经济;利用电脑上网,学习生产技术、丰富农闲文化娱乐。大众传媒在白石村和浪湾屯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在调查中列举饮食、婚礼、“甘氏花木”等在生活生产中具体变化的实例有极强的说服力。“甘氏花木”的经营者就是从网上学的经营和管理技术,并建有“花木交流群”,两年后还要在网上打广告,建立网站进行宣传和交易。以这些典型事例说明大众传播正在冲击传统农业的消费观,加快农村科技致富的步伐,很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文章来源:《解剖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jpkxjz.cn/qikandaodu/2021/020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