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琪用漫画解剖社会痼疾
很早便知道罗琪这个名字,但一直只闻其人,未见其身。他的时政类漫画经常出现在全国的各大报刊上,漫画惟妙惟肖,既有新闻性,又有讽刺性,还能博人一笑。
现在,罗琪在漫画界颇有名气,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同时担任江西省美术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不过,很多人并不知晓,这样一个具有才华的漫画家,竟然双腿残疾,一直靠轮椅出行。“我画漫画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是残疾人;我的遗憾是,正常人吃过饭可以去散步、看电影,但我不行。”罗琪告诉本刊记者。
1月5日,记者走进罗琪的家。他的客厅里挂满了其创作的漫画及参与的重要活动。他有专门的一间画室,里面摆满了书籍。每天清晨,罗琪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浏览当天的时政、社会新闻,然后从中提取可以创作的要点,画好后发给媒体。“漫画可以反映我对社会的看法,我可以歌颂、批评,但前提是要深入社会,紧跟时代,我的整个漫画创作最终是弘扬真善美的。”罗琪说。
罗琪用“豁达”一词来概括自己的性格——因为他经历了不幸,对待世事早已可以宠辱不惊;对待人生出现的曲折,更是不畏艰难,一笑而过。“人生就是这样,要不你向命运低头,要不命运向你低头。”他说。
生命中应该有自己的榜样
罗琪出生于1964年,但刚刚出生八个月,他就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那个时候太小,即使两三岁了也不懂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到读书的时候才知道我是个残疾人。”那时,和罗琪一起玩的人都自己背着书包上学了,但他要父母背着去上。这是罗琪第一次感受到了沮丧。
不过,对于罗琪而言,没有太多时间来缓解这种沮丧,因为还有更多的困难等待着他。由于中学离家太远,罗琪只读完了小学,而就是小学,他坐在教室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左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治病。“20岁前,我的人生可以说主要属于手术台和病床。”罗琪说。
为了治病,罗琪的父母带着他在全国各地医院奔波,曾在吉林长春的一个部队医院住了一年。为了刺激穴位和神经,医生不打麻药,直接在罗琪的腿上割开一道口子,找到筋络,用镊子搅拨,一个礼拜要来一次。这种治疗最终没能唤醒罗琪萎缩的双脚,却让他在10岁那年能凭着拐杖站立起来了。
罗琪(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治病不仅要忍受病痛,还让罗琪的家庭债台高筑。罗琪的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为了还债,罗琪母亲利用空闲时间干活挣钱。有一次,罗琪半夜醒来,发现母亲还在灰暗的灯光下劳作。“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感到生活的艰辛,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罗琪告诉记者,他能有今天的成绩,首先要感谢父母的不离不弃和正确的人生引导。父母最先为罗琪规划的是做一个修表匠,以便将来他能够自力更生地谋一口饭吃。只是,罗琪对当钟表匠既缺乏天赋,又没有学习的热情,完好的钟表被他拆散一地后,便再也装不回去了。
后来,因为罗琪小学时画画功底不错,父母给他找了老师进行学习,从此走上了绘画艺术道路。
“我当时的老师是我的邻居,叫刘世群,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这样的条件,他没有嫌弃,也没有收学费,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罗琪说。也在那时,罗琪读到了母亲给他买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全身瘫痪,接着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了床榻上。保尔有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开始了文学创作。“保尔的这种意志和精神当时真的非常鼓励我,我特别喜欢他说的那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1982年,全国开展向张海迪学习的活动,这对18岁的罗琪触动很大。张海迪也成了他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榜样,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这样才有奋斗的目标,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张海迪和保尔·柯察金都是我的榜样。”2003年,罗琪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与张海迪在人民大会堂相遇。“和我的榜样站在了同样的起点,说明我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罗琪告诉记者。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琪和赣州当地的一位商人肖立斌相识。罗琪身上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他很震撼。肖立斌告诉记者,他一直想通过一个载体来表现罗琪身上的这种精神,因为赣南脐橙比较有名,而且“脐”与“琪”谐音,所以他与罗琪于2017年创立了“罗琪の橙”品牌,希望能够让赣南脐橙更有内涵。
文章来源:《解剖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jpkxjz.cn/qikandaodu/2021/0329/601.html
上一篇:对话我的长征
下一篇:爱德华蒙克以灵魂为解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