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楼财经 |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今日揭晓
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在2021中关村论坛揭晓,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
其中,邵峰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翟荟、赵永生、刘光慧、彭同华、潘湘斌、杨洋、印奇7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安德里亚·卡罗·费拉里、杰·姆·德·柯艾、马修·艾利克斯、罗伯特·维默尔—施魏因格鲁伯、安东尼、埃尔纳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35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27项;11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104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5项,二等奖69项。
标杆人才引领创新、催人奋进
据了解,获奖者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我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获奖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细胞焦亡以及肿瘤免疫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开辟了炎症性细胞坏死研究的新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具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揭示了衰老的新机制及调控靶标,开发了干预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原创核心技术。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永生,引领了有机纳米光子学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推动了有机激光材料在人造皮肤与下一代显示技术中的应用,发展了纳米光子学表征新技术并完成技术转化。获奖者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印奇,打造了以原创AI深度学习框架、一体化AI生产力平台为核心的AI技术体系,其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智能设备、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领域。获奖者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彭同华,致力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究,带领团队建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衬底生产线。
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获得新提升
据介绍,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数量占比从9.7%提升至23.3%,在脑科学、单细胞组学、病毒学、云边协同、硅基光电子、低维材料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脑网络组图谱绘制和验证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等人突破传统脑图谱绘制的瓶颈,提出了“利用脑连接信息绘制脑图谱”的新思想,成功绘制出既具有更精细的脑区划分、又具有亚区解剖与功能连接模式的全新脑网络组图谱,比现有脑图谱精细4到5倍,为脑认知、脑疾病和类脑智能的研究提供新范式,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被评价为“脑图谱绘制的新篇章”。
“密集无线网络的云边协同理论与方法”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面对全场景下网络“巨容量、极低时延和自适应性”的性能需求,北京邮电大学彭木根等人提出了云边协同新理论,攻克了密集无线网络“架构适配难、性能分析难、资源协同难”的挑战,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首次揭示、新的网络架构、颠覆性、效率提升巨大”。基于该技术联合研发的国际首款商用5G云小站,满足了不同场景室内移动网络覆盖需求,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获奖成果在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上率先实践,以自主创新实现关键领域战略性突破。
“高电压、高安全锂二次电池先进功能材料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电池性能的巨大需求,北京理工大学陈人杰等人实现了锂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的创新突破,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自主可控锂电池产业链,在智能手机、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科技产品中成功应用,提升了我国电池关键材料的核心竞争力,支撑了5G通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交直流高效集成与互联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裴玮等人实现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交直流集成与互联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了高效、高功率密度的模块化能量路由器等核心设备与协同控制软件,成果应用在分布式能源、光伏电站、交直流微网等工程中,并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来源:《解剖科学进展》 网址: http://www.jpkxjz.cn/zonghexinwen/2021/0929/880.html